根据数据显示,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在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%以上的增长。智慧物流、智慧建筑、智慧政务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。
1、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:北上广深杭领衔,区域特色有差异
从时间点上看,我国于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较大规模的试点,并于2014年将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,2016年底确定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,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确认为国家工程。
此后,相关部委开始相应出台具体领域的细化政策。在这一过程中,随着国家对智慧城市重视程度的加深,主管单位和重点城市培育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。
(1)初级智慧城市探索阶段(2012~2015),采用“广泛培育”的发展方式,鼓励全国各地积极试点,较少国家层面支持政策,由住建部担任主导和牵头单位。
(2)新型智慧城市推进阶段(2016~至今),发展方式向“去粗取精”转变,国家层面支持政策陆续出台,细分领域政策逐渐登场,明确由发改委和中共中央网信办为主管和牵头单位。随着智慧城市的认识逐渐升级,智慧城市的定义逐渐得到发展,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更丰富。
总体来看,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,但也不乏智慧城市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。
2、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与阻力
目前,智慧城市建设依然是“强政策驱动”的领域,与其“一把手”属性分不开,毕竟各地纷纷上马的智慧城市工程都是政府重要大事。
加上2020年3月4日国家发布的“新基建”(新型基础设施建设)的号召,多地已经在新的“十四五”开局中规划智慧城市的发展。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深圳、成都等地已经出台了新基建政策,鼓励城市建设投入。
另外,需求是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加速的重要因素。企业与大众已经习惯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,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被重塑。另外由于大城市病的出现,人们对于“以人为本”的居住、工作和出行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。
不过,智慧城市发展不是顺风顺水的,它依然面临着问题。借用京东城市总裁郑宇博士的观点,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的是:
1)需要生态:城市既不希望烟囱林立的孤立的系统,也不希望一家独大,因为不利于城市安全,也不可能有企业把所有的事情做完,需要一个生态,既能统一平台又能服务于大家;
2)数据安全和数据融合存在矛盾:城市中各部门的壁垒非常高,有的壁垒是出于数据安全的考虑,这使得数据融合面临障碍;
3)专业人才匮乏:智能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,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才少之又少,加上大学培养模式的缺陷,学以致用的难度非常大;
4)自我造血的良好运营模式,不能一味地依靠政府补贴。
生态建设、数据融合建设、产学研建设、自我造血循环等等,每一个都是宏大课题,每一个都迫切需要面对。尽管困难重重,道路曲折,但智慧城市是巨大的蓝海市场——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。技术角度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,算力算法和数据技术迅猛发展,AI公司也把自己“逼”到了落地极限,数字孪生从工业、建筑走进城市管理的后台,中国无人机作为民用技术已经超越美国,中国5G一骑绝尘全球领先,新基建里的多种技术要素正渗透进城市每一根神经。产业角度,“所有传统的产业都值得被重做一遍”成为基本逻辑,工业制造、农业、航空、交通无一不在被日新月异变革着,更多的传统型公司纷纷走上数字化转型路线,一往无前。政策角度,新基建的信号弹指明了方向,各地投资迅速启动,政府也开始主动寻找好项目好技术好公司,从三四线城市的信息化改造、道路基建到一线城市的操作系统部署。
我们相信,在技术、产业和政策等多重有利因素的加持下,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构建起共建、共享、共治的城市治理“新基建”,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,为市民带来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智能城市新生活。正道瑞特斯致力于为智慧城市的搭建提供智能化工程的定制、设计、施工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,其中智慧停车、社会综合治理、低空安防、区块链技术等智能化工程已应用于很多城市,加速实现智慧城市、安全城市、和谐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