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物联网技术愈发成熟的背景下,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发生了高度的结合,为智慧工厂的实现创造了技术支持。另外,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,伴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、绿色制造要求趋严等系列因素的倒逼,企业具备足够动力主动升级自动化生产装备,以此提升生产制造综合竞争力,在节能降耗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。必托智能认为,智慧工厂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,它主要发展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:产业升级、劳动力成本以及节能环保。
1、产业升级需求
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包括智能测控仪器仪表、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新型传感器、3D 打印、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。根据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“十二五”发展规划》,2010 年,我国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逾3,000亿元,但在特种传感器、智能仪器仪表、自动控制系统、数控系统、工业机器人的市占率低于5%。《规划》提出,到2015年,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,到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万亿元。
2、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消退
自2008年以来,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速明显快于工业生产效率增速,尤其是2010年以来,工业部门的平均工资增速均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,过去的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而逐步消失。
根据经济学人智库的测算,2013年到2020年,国内的劳动力年收入平均增速将保持在约12%左右,我国在印度、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优势已基本不再。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,我国的制造业劳动成本在2019年将为越南的177%、印度的218%。
当然,从全球范围看,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仍处于相对低位,这也是欧美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工业4.0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。观察2015年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劳动力成本,德国以40.5 美元/小时排名首位,而我国为3.3美元/小时,行业平均值为18.7美元/小时。在全球制造业继续向高附加值产品与服务升级转型过程中,制造业强国有望全方位受益于对于优秀制造技术的持续投入,根据德勤的报告,2020年美国有望超越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首位的国家。
3、节能减排约束
《中国制造2025》中明确提出推行绿色制造,推动绿色制造为我国制造业转型的重中之重。到2020年,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,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,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%。到2025年,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。
2016年,基于《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(2016-2020 年)》的《绿色制造 2016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》印发,进一步细化了对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要求。我国工业节能市场占比较大为钢铁行业,其后分别为建材、电力、化工等,其中钢铁、建材与电力占比分别为18%、13%与13%。
2013 年,国内投入与工业节能技改的总投资额为246亿元,其中来自国家财政补贴18.44亿元,补贴有所下滑主要由于国家加强了项目审核的力度。
从潜在市场来看,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测算,我国通用领域、电力、钢铁等行业的节能潜力分别高达13,428万TCE、5,906万TCE、2,111万TCE,加总主要子行业市场的潜在规模,工业节能市场的容量预计可达8,863亿元。
以上三点内容注定“智慧工厂”的升级和转型的必然性,随着新型基础设施5G、数据核心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背景下,智慧工厂发展将呈加速态势,企业加快推动自身及产业转型升级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,到2025年智慧工厂带来的经济影响价值将达每年1.2万亿美元到3.7万亿美元。在我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助推下,未来15年,仅在制造业,智慧工厂和工业物联网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。正道瑞特斯专注于智慧工厂的定制、设计、施工安装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。